学术交流academic communication
首页  -> 学术交流 ->两会代表谈中医药: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放宽民间中医行医资格、落实好重点中药材战略储备……

两会代表谈中医药: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放宽民间中医行医资格、落实好重点中药材战略储备……

来源:中国中医 点击:4667次 时间:2024-03-19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两会上,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对中医药领域建言献策,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材资源和中医药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前沿的意见。


图片

中医人才培养

01人大代表马骏委员: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马骏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改革的提案》。

马骏表示,当前,中医药人才培养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专门人才,但还存在不足,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中医药人才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的,我教过很多学生,虽然他们的专业都和中医药学相关,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医药学相关的职业很少,很多人都转行了。”

马骏告提到:目前,全国中医药人员178.1万人,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12.4%,全国中医医师76.4万人,占全国医师总数的17.1%,总体规模不大。“中医药人才缺乏,这在基层体现的更明显,一些中医馆‘有馆无人’。我们测算了一下,现在基层中医医师缺口在7万人左右。”马骏说。

因此,马骏建议,在培养人才上,中医药本科教育需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中医药经典理论为重点,采用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推进硕博贯通培养,实行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

补充基层中医医师力量上,马骏建议,可以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在基层执业;推广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等人才管理模式,在职称评定、表彰评优中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中医药人员倾斜;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

02人大代表宋兆普:建议放宽民间中医行医资格

民间中医药是我国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除了院校教育培养的中医执业医师外,我国民间不乏有真才实学的中医人才。现有法律尤其是《执业医师法》对中医师行医资质门槛设置过高,各地考核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的条件比较苛刻,致使很多年纪长,学历低但具有丰富行医实践且疗效口碑俱佳的民间中医沦为“非法行医”,非常不利于中医医术的传承与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项目宋氏中医外科传承人、汝州市金庚康复医院院长宋兆普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放宽民间中医行医资格的建议》。

中医起于民间,用于民间,兴于民间。传统中医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师带徒、家传和自学成才三条途径。宋兆普表示,放宽对民间中医行医资质的苛刻限制,承认他们的法律地位,为其执业设置合理准入标准,既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打击社会中的伪中医。

基于此,宋兆普提出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完善《执业医师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的考核条件,放宽对民间中医行医资质的限制。行医资格认定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应该英雄不问出身,只要有行医能力,不管你是院校教育还是家传或自学成才,只要能通过综合能力资格考核,都可参加行医资格考试,合格后都可以授予行医资格。行医资格的考核应该注重临床技能和实际疗效,应该允许部分家传或自学成才的中医人才,也有参加考试的机会,也能通过考试获得行医资质。

二是特殊中医人才,如国家、省、市非遗传承人5至10年,或年龄50岁以上且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超对20年的民间中医,或中医技能祖传、口口相传的中医,他们很多人都有绝活,可设特殊渠道,经专门的机构进行实际技能认定后,可允许他们行医、招徒,让中国文明的瑰宝,得以传承延续,为健康中国的实施,提供更为广泛的人才力量。

三是建议各地医疗机构和医药院校采取灵活措施,将确有专长的民间中医纳入当地中医人才培养师资体系,充分发挥民间中医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高等中医院校和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本地民间中医人才,尤其是名老中医,邀请他们参与到院校教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来,通过多种方式将他们灵活纳入师资队伍,弥补中医人才院校教育的不足。

四是建议各地卫生主管部门加强对民间中医的管理和监督,注意甄别,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对民间中医的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民间中医药事业发展。

03政协委员余艳红:培养中医特色人才队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这是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具体行动,也是摆在中医药事业发展面前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余艳红说。

“经过抗击新冠疫情,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医药服务也有了更高的期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部署实施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等八大工程。其中,通过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发挥中医药学整体医学优势,为群众提供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余艳红介绍。

不断丰富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中医药需求,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人才在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余艳红说,“我们要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中医药人才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全方位全链条开发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强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就如何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余艳红表示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培育壮大领军人才队伍,持续做好岐黄学者、青年岐黄学者、中医临床优秀人才、西医学习中医优秀人才等项目,建设好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二是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强化基层骨干人才的培养和配备,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馆馆有人”。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推动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中心,开展人才综合改革试点,继续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中医药学科带头人,持续建设一批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四是完善中医药人才发展机制,深化师承教育,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健全表彰奖励和薪酬激励机制,不断优化中医药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余艳红表示,无论是推动中医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还是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事业发展上,都是为了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图片

中医药材

01人大代表孙蓉:让中医药成为中国的“芯片”

“中医药的核心和战略性技术构建,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着力点,更是全体中医药人的共识和奋斗主旋律。”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教授孙蓉表示。 

当前,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当务之急。

为此,孙蓉委员建议:

一、进一步聚焦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常见重大、慢性疾病中的中医药优势病种和预防保健,切实做强自主创新链,彻底打通成果转化链。

通过有组织科研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生命科学语言,去描述功效,实现与现代诊疗标准和市场的和谐对接;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定位,确保未来市场有需求,确保第一棒“创新”跑到了,下一棒“转化”有人接,真正让中医药成为中国的“芯片”。

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链,使中医药“能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上一篇:针灸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导 下一篇:第九届国际灸法大会今日无锡开幕!开启艾灸行业下一个黄金十年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