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研Acupuncture research
首页  -> 针灸科研 ->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

近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概况

来源:中国针灸学会 点击:1096次 时间:2018-09-19

马兰萍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据最保守的估计,中国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全世界患有抑郁症的人数在不断增长,而抑郁症患者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专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杀手。本病的病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和中枢神经递质功能异常有关。抑郁症一般被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所谓外源性,通常是指由外部环境事件所引起的抑郁症,如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等。而内源性则是由躯体"内部"因素所引起的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持续性低落为基本特征的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并常常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口干、便秘等躯体症状。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很多,如心理治疗、睡眠剥夺治疗、光疗和电休克治疗等,但当代仍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治疗为辅。针灸疗法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外源性抑郁如中风后抑郁有着很好的疗效,对于内源性抑郁的效果也非常显著。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内源性抑郁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1 理论基础
    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古代医籍,与其类似的病证有郁证、癫狂、脏躁、百合病等。王玲玲等[1] 研究认为其病位在脑,涉及肝、心、脾、肾等脏腑,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气机失调,导致气机郁滞、痰瘀内阻、扰及脑神,脑失调控,或病久气血精微不能上荣于脑,脑失调控,而出现心境低落等情志症状及能力下降表现;七情失制,使五脏气机失调,痰瘀阻滞经络,而出现各种躯体症状。治疗时应根据主症辨证论治,针灸治疗本病的根本原则是调神理气,取督脉经穴以健脑调神,取肝经穴以疏肝解郁调情志。刘洋等[2]认为抑郁症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在此基础上兼及心、脾、肾诸脏。人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气血的正常运行,这也就与肝的疏泄功能密不可分,所以治疗抑郁症的关键还在于调理疏泄的功能。谢步霓等[3]认为窍闭神匿是抑郁症发病的基本病机,气血紊乱是抑郁症发病的物质基础,脏腑失调是发病的病理基础, 醒脑开窍法以开窍启闭、改善大脑的生理功能为主, 结合调节气血及脏腑功能, 在临床上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有着良好的前景。刘兰英等[4]认为抑郁症多由各种生活事件导致心情压抑长期不能缓解,引起脑腑气机紊乱,脑神失调而致本病,同时影响到心、肝、脾、肾诸脏功能。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气机失调,可见气机郁滞、痰瘀内阻、肝郁化火、肝郁脾虚、心脾两虚、脾肾阳虚等病理变化,影响及脑。“脑为元神之府”,故调理脑神是针灸治疗本病的根本原则,治疗取督脉经穴以健脑调神,辨证施治调节脏腑功能以促进精神症状的改善,随证加减处理兼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刘立公等[5]对古代针灸治疗郁证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共收集93部古医籍,循经取穴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心经、心包经穴,膀胱经、督脉穴,任脉穴,脾、胃经穴。分部取穴特点为多取上肢阴面穴、头部穴、足阴部穴、上背和胸脘部穴。通过分析,确定出针灸治疗郁证的参考处方为上臂阴部的大陵、劳宫、间使、神门、通里、少冲;头面部的百会、水沟、风府;足阴面的涌泉、然谷、公孙、商丘;商背部的心俞、神道、胆俞;胸脘部的中脘、上脘。
2 机理研究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已深入到各个方面。黄泳等[6-12]做了系列研究,观察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各脑区葡萄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的脑葡萄糖代谢确实有异于常人,抑郁症患者左右两侧颞叶、枕叶、丘脑的葡萄糖代谢较正常人增高, 顶叶的葡萄糖代谢较健康人略为降低 ,头针治疗后,可使异常的代谢恢复正常,这与中医认为抑郁症病位在脑相一致。
    韩毳等[13] 观察了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治疗前血清IL21β, IL26 、TNF2α水平非常明显地高于正常人,经电针和四环类抗抑郁药麦普替林治疗,随着抑郁症状的缓解,以上细胞因子水平也逐渐下降,至第6 周末基本恢复正常,说明细胞因子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作用,电针对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是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之一。钱瑞琴等[14] 观察表明电针与舒血宁联合治疗可改善抑郁症患者免疫功能。李海燕等[15]通过电针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血小板蛋白激酶C(PKC) 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和氟西汀对血小板膜和血小板质不同亚型的PKC 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提示电针治疗抑郁症的受体后机制不同于氟西汀。宋煜青等[16]对电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前后血小板膜鸟苷酸结合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观察, 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血小板膜Gαi和Gαq 的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 经过抗抑郁治疗后不能改变它们的高水平状态,推测GαI 和Gαq 是抑郁症的特征性标志, 而非状态性标志。唐胜修等[17]观察了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FT4)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针刺治疗抑郁症患者疗效显著时伴着甲状腺激素水平的降低,说明针刺治疗抑郁症过程中FT4起媒介作用,并适度消耗。徐虹等[18]观察针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AP)轴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对抑郁症患者HPA轴的影响是状态依赖性的,即随着针刺疗效的出现,患者的HPA 轴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
    除了抑郁症临床机理研究外,同时进行了动物实验,贾宝辉等[19]对电针抗抑郁研究的模型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针刺对抑郁症的实验研究应选择改变环境条件诱发的抑郁动物模型进行,药物诱发的抑郁模型可能是不适宜的。韩毳等[20,21]观察了电针对抑郁大鼠的HAP轴,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有学者对针刺对抑郁大鼠的行为改变进行了观察[22,23]。众多学者观察了针刺对抑郁大鼠脑部的影响[24-28]。
    在抑郁症发病机理的多种假说中, 较有说服力的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假说。大多数抗抑郁药都是通过增加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水平而产生抗抑郁的作用而支持这个假说[16]。可以看出,无论是对抑郁症患者,还是对抑郁大鼠的研究,都集中在对脑物质代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HAP轴的变化等方面,这将为抑郁症的机理探讨提供依据,以便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3 临床研究
    有关抑郁症临床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而且研究水平相对较高,大部分均为对照观察,其中有电针[29-36]、针刺[37-40]、腹针[41]与西药的对照,电针[42-46]、针刺[47,48] 结合西药或电针合并安慰剂[49]与西药对照,电针结合中药[50,51]、综合疗法[52]与中药的对照,电针结合西药与电针的对照[53-55],还有单纯针灸[56]、耳针[57]或电针治疗[58-61]及综合疗法[62-67]的应用。以上各种方法治疗抑郁症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可以看出,在抑郁症治疗中,电针应用得最为广泛,其疗效可与对照的中西药治疗效果相当;其作为辅助疗法时,可提高治疗效果,这为电针治疗抑郁症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今后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可将电针疗法作为重点的治疗方法加以应用。
4 小结
    综上所述,针灸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临床及动物实验的研究亦很丰富,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加深对电针参数的研究以及针灸处方的规范,以往已有学者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选穴频次进行了统计,百会、印堂、内关 、三阴交 、四神聪、神门为最常用的穴位[68],这与本次综述所涉及文章的选穴规律基本相似,所选穴位为辨证论治的结果,极其符合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体现了中医辨证的正确性。针灸治疗抑郁症与西药相比,在减少副作用方面极具优势,可以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针灸治疗抑郁症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
5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刘兰英,吕梅,等.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思路.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7):7
2  刘洋,董杰,邓永志.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中国康复,2004;19(6): 373
3  谢步霓,赵仓焕.醒脑开窍法治疗抑郁症探讨. 四川中医,2004;22(4):20
4  刘兰英,王玲玲.“脑为元神之府”理论在针灸治疗抑郁症中的指导意义.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6
5  刘立公,顾杰,王正明.郁证的古代针灸治疗特点分析.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5):339
6  黄泳,唐安戊,李求实,等.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颞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江苏中医药,2004 ;25(10): 49
7  黄泳,唐安戊,李求实,等.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枕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4):37
8  黄泳,唐安戊,李东江,等.头针对抑郁症患者顶叶葡萄糖代谢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2004;23(9): 543
9  黄泳,唐安戊,李东江,等.头针对正常人和抑郁症患者丘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新中医,2004;36(10):73
10  黄泳,唐安戊,李求实,等.头电针对抑郁症脑功能成像的影响.上海针灸杂志,2004;23(7):5
11  黄泳,唐安戊,李求实,等.运用PET 技术研究头电针治疗抑郁症的机理. 四川中医,2004;22(10):6
12  黄泳, 李东江 ,唐安戊,等.头针对抑郁症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19
13  韩毳,王磊,李晓泓,等.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 277
14  钱瑞琴,张春英,杨宇,等.电针与舒血宁联合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 7(3): 56
15  李海燕,周东丰,宋煜青,等.电针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对血小板蛋白激酶C的影响.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10):688
16  宋煜青,周东丰,范建华,等.电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前后血小板膜鸟苷酸结合蛋白含量的变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1):783
17  唐胜修,徐祖豪,唐萍. 电针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007
18  徐虹,孙忠人,李丽萍,等.针刺治疗抑郁症及其对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中国针灸,2004;24(2):78
19  贾宝辉,李志刚,卢峻,等.电针抗抑郁研究的模型探讨.针刺研究,2005;30(1):22
20  韩毳,李晓泓,李学武,等.电针“百会”、“三阴交”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HPA 轴的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74
21  韩毳,李晓泓,郭顺根,等.电针对抑郁大鼠中枢及外周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中医药学刊,2004;22(1):185
22  张建斌,王玲玲,吕梅,等.针刺对抑郁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 21(1): 36
23  孙华,张有志.针灸百会和足三里穴对抑郁模型小鼠和大鼠行为的影响.针灸临床杂志,2003;19(2): 47
24  孙华,张有志,韩毳,等.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大脑皮层5-HT1和5-HT2 受体数量和结合活性的影响. 中国针灸,2003;23(9): 553
25  邱艳明,时宇静,图娅.电针印堂、百会对获得性无助大鼠不同脑区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6): 54
26  李文迅,韩焱晶,陶娟,等.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2):33
27  韩毳,李学武,李晓泓,等.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NDF的影响.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1;8(1):8
28  李文迅,图娅,方芳,等.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脑形态结构影响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4): 214
29  韩毳,李学武,罗和春,等.电针与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患者的对照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7):512
30  康波,张平根,熊生财,等.电针与阿普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观察.中国针灸,2002;22(6):383
31  李建国,黄庆元.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分析.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4;21(3):38
32  王天俊.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5;25(2):107
33  严明,毛星,吴金丽.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对照.中国临床康复,2004;8(18):3548
34  张洪,何竟.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2002;21(5):25
35  张平根,康波,钟旗,等.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观察. 江西中医药,2002;33(3):36
36黄泳,夏东斌.头电针治疗抑郁症30 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2):151
37  杨卓欣,虢周科.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03; 19 (8):28
38  陈利平,王发渭,Herbert Werner.针灸并用舒郁散治疗抑郁症的效果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1):4250
39  李桂平,杜元灏,颜红,等.调神疏肝针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天津中医药,2004;21(5):382
40  赵建玲.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02;18(12):11
41  李德平,王宝玲.腹针治疗抑郁症44 例.上海针灸杂志,2005,24(30):22
42  李秋艳,董延芬.电针配合西药治疗抑郁症52 例.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5;12(1):69
43 温乃义,王巍,杜维丹.电针对难治性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12):1250
44  吕梅,王玲玲,刘兰英,等.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0 (3):149
45  刘飞虎,王瑞辉,屈红艳,等.智能电针合并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上海针灸杂志,2004 ;23(12):13
46  汤慧明,李航森,冯兵.电针联合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评估. 中医药学报,2003;31(3):5
47 李翔.针灸辅助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63
48  林虹,李根起,周正保.针刺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2):17
49  张静,刘向阳,张慧芳.电针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2):98
50  许红,王翘楚.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6);7
51  崔海,丁晓蓉,陆绮.针药结合治疗肝气郁结型抑郁症临床观察. 四川中医,2004;22(12);87
52  陈天安.针药心理综合疗法治疗抑郁症30 例. 中医药学刊,2005;23(5):923
53  汪冰霞,周树平,孙鸿辉,等.电针及电针联合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46 例临床疗效观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1):24
54  徐春丽,王艳红.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46 例临床疗效观察.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356
55  杨建立,刘晓华,甘雪晨,等.电针及电针合并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92
56  吕建明,Thomas Neuerer,Ilko Atanassov.在德国针灸治抑郁症128 例疗效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5
57  任建宁.耳针治疗抑郁症50 例. 河南中医,2005;25(2):75
58 柏巧玲,马晓晶.针刺治疗抑郁症30 例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临床医生2004;2(8)52
59  董子平.电针治疗抑郁症101 例.中国针灸,2001;21(1):6
60  屈永才,高学军1 ,林贞,等.改良电针痉挛连续两次发作治疗重性抑郁症疗效分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24(9):1097
61  施炳元. 电针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1):3241
62  李福芝.解郁汤、刺五加注射液合针刺治疗抑郁症20 例. 河北中医,2003;25(4):267
63  马玉清.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体会. 内蒙古中医药,2003;(5):15
64  孟向文,陈爽白.互动式针刺法治疗抑郁症.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1):32
65  史榕荇.针刺为主配合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36 例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7
66  王振萍.针刺治疗抑郁症50 例疗效观察. 山西中医,2004;20(6):34
67  熊学琼,毕旭伟. 针刺夹脊穴为主加耳穴压丸治疗抑郁症48 例. 针灸临床杂志,2004;20(9):29
68  吕梅,王玲玲.针刺治疗抑郁症选穴频次的分析.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 ):15